蔡翔是港机发动机服务(厦门)的试车台组长。每一台航空发动机(下称“发动机”)在维修完、投入使用前,都要经过试车台的测试,合格后才能“放行”出厂,因此,他的工作也可以被看作发动机维修的“把关人”。本期《太古思维》对话蔡翔,请他分享与试车台的故事。
很多人从未有机会见到发动机试车台,请问它是什么样子?
试车台是模拟飞行环境下进行发动机性能测试的地方。它有一个巨大的出风口,大家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型“风洞”,尤其是我们专注于GE90系列发动机测试的试车台,面对它,人就显得非常渺小。试车台也是发动机维修中最昂贵的设施,造价能达到数亿元人民币。它配备了各种各样的传感器,能采集到发动机测试过程中的各项数据报告,准确提示发动机的各项性能指标,把好发动机出厂前的最后一关。
作为试车台组长,您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每台发动机都要经试车台检测后才能投入使用,由于试车台只有一个且试车工作耗时久,为了让试车台高效运转,并确保发动机稳定测试,我的工作主要就是来统筹、协调涉及到的各种人员、设备与资源,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确保试车任务按时完成。此外,当试车中发现问题时,我也会在第一时间参与解决。
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份工作?
我从小就对机械很感兴趣,大学时选择厦门大学和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厦门太古”)合办的飞机维修工程专业,也曾在厦门太古实习。毕业后,当时工作的选择有很多,但我认为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选定一个方向,长期努力,不断精进,所以在2001年毕业时,我就毅然地选择从事发动机维修工作。
在车间积累了一些经验后,我调岗到试车台工作,从试车员做起。刚到试车台时,一切都很新奇,能像飞行员一样推动操作杆,让发动机运行起来很让人兴奋。后来,我逐渐成长为试车台组长,不断与团队一起钻研技术、迎接各种挑战。看着每一台发动机顺利交付,很有成就感。
在您看来,做一名出色的试车台组长需要哪些特殊能力?
作为试车台组长,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团队合作也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公司一直秉承和倡导的。在航空维修行业,交付期限非常严格,因此我们常常需要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与多方协作,我觉得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就是在压力下保持心平气和地与各个团队沟通、合作。此外,我认为组长还需要随机应变,竭尽所能去协调工作。有一次,一个关键设备在试车前突然“罢工”,如果按照常规流程采购备件,要等上好几个月。情急之下,我们决定自己修复设备。经过排查,我们将故障范围缩小到电源,并寻求专业人员进行合作,快速完成了修复。
发动机试车是一项需要做到“零差错”的工作,您是如何应对这种压力的?
刚到试车台工作的时候,我感觉压力确实比较大,晚上做梦都会梦到工作相关的情景。但其实,我们有严格的试车流程来保证“零差错”。每一步操作都按照手册指导严格执行,再通过“互检”等流程消除隐患,我们就有信心保证质量,安全出厂。曾经有一台发动机在进行试车收尾阶段的渗漏检查时,我们在某个零件上发现了残留的油渍。根据维修手册的要求以及过往经验的判断,该区域是不应该有这类现象的。经过进一步检查后,我们发现该部件确实存在肉眼不可见的极其微小的裂纹,导致油渍渗出。发现问题后,我们及时进行了部件更换,规避了差错。